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统计大明 > 第七百二十二章亲自招魂

  李通眼圈红红的:“臣辜负陛下错爱!”

  朱慈烺叹了一口气:“以后好好做!”

  李通擦擦眼泪:“臣还有一事,就是牺牲的将士遗骸安置流程。”

  朱慈烺奇怪的看着他:“此事不是已有章程?何必再问?”

  李通拱手:“参谋部觉得,这次战死人员太多,运回安葬需要大量人力物力,所以想请陛下允许,在北疆城建立陵园,立碑撰文。

  陛下您说过‘青山处处埋忠骨,何须马革裹尸还。’所以参谋部想请此旨意,把他们埋在北疆祭祀。”

  “不准!”

  李通呆愣的看着朱慈烺,他没有想到原本说一声就行的事情,皇上竟然拒绝,还拒绝的那么干脆。

  朱慈烺眼中透着悲伤:“知道朕为什么一听说有人污蔑赵安东是扫把星就立刻纠正么?

  因为那不仅是否定了赵安东的功劳,更是否定了六千多位将士的牺牲,他们用生命捍卫的容易不容玷污!”

  朱慈烺站起来:“朕为什么要制定安葬条例?”

  李通弓着身,他知道这个时候不需要他回到,陛下自然会讲出来。

  朱慈烺一只手背在背后,站的笔直:“第一,军人为大明战死,我们应当捍卫其荣誉,别人为了你命都不要了,你该怎么报答?

  第二,激励生者,庄重的安葬仪式,即使对死者的尊重悼念,也是对生者的承诺,如果他们为大明死战,那么一样会获得这样的尊重。

  整个仪式的过程中,路过的每一个地方,百姓也都会受到感染,懂得军人的荣誉和牺牲。

  第三,魂归故里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传统,不只是入土为安就行,回乡安葬,既方便亲人祭祀,他们的功绩必须让亲人和乡里知道传唱。

  想一想,如果你战死了,被安置在遥远的北疆,亲人想上坟头烧一炷香,都要跨越千山万水,一生之能去几次?

  这是对生者最大的不尊重,必须把遗体送回,如果遗体不方便携带,可以把骨灰和遗物装在棺材里送回。”

  李通弯腰成九十度:“是!”

  朱慈烺想了想:“要严格按照安葬条例,棺木不许堆叠,不许拥挤,运载棺木的车船不许有与仪式相冲突的装饰和行为!”

  李通想了想:“如果这样,那需要十二条船才能运回,而且会耽误北疆战利品运输。”

  朱慈烺瞪了他一眼:“耽误就耽误了!什么事情也没有运回遗体重要!”

  李通知道自己又说错话了:“那北疆立碑还需要么?”

  “自然需要,不仅要立碑,还要刻上每一个战死的士兵的名字,立在城市的最中央,要让他们知道,这些人是为了他们战死!”

  李通翻看了一下自己手里的记事本:“还有,就是龙旗不够了,内廷只准备了两千面龙旗……”

  朱慈烺看了一眼贵喜,贵喜连忙躬身:“已经安排绣娘日夜赶工,并且招募了一批新绣娘,在船只到达天津港之前,龙旗一定准备足够。”

  朱慈烺点了他一下:“以后多准备一些,一万两万面都行,以后省市县官衙驻外大使馆理藩院都要设置旗杆升大明龙旗!

  褪色污损要立刻更换,以后大明龙旗为大明帝国象征,破坏龙旗按照谋逆治罪。”

  贵喜连忙躬身:“是,奴婢这就去拟旨。”

  朱慈烺继续跟李通说话:“仪仗队可能不够用,朕会让禁卫军派人临时充任仪仗队。参谋部提前做好培训工作。”

  本来没有什么事情了,但是既然严格按照安葬条例,那么有件事就要问清楚。

  李通躬身:“陛下,按照安葬条例,战争主要指挥官,遇到重大伤亡,需要亲自去战死将士家中,告知整个战役过程,以及该牺牲将士的英勇行为,并且为自己的指挥失误道歉。询问家属有没有什么生活上的困难,给予登记和力所能及的帮助。

  如果让赵安东自己去,一个人数太多,他忙不过来,再一个臣怕他因此压力太大,毕竟这船上已经有过自尽的行为……。”

  朱慈烺哼了一声:“死算什么本事,活着才需要勇气!带着死者的梦想和期盼好好的活着才是对死者最大的尊重!”

  不过三千多人,让他自己去,确实有点多:“北疆战事还在继续,让赵安东先办着,后面的等北疆战事结束,让极地一师派出人员陪他一起办理。”

  李通犹豫着看向朱慈烺:“赵安东清醒之后,吵着要上前线报仇……”

  朱慈烺摇摇头:“铅弹入体,虽然取出来了,但是受到的伤害是持续的,他需要疗养,上个屁战场,他以后能正常生活就算烧高香了。

  先回来疗养,以后的安置等看他身体恢复情况再做决定吧!”

  李通自然也知道铅弹残留的危害,有些同情赵安东,被打中三枪,虽然清理出全部铅弹,但是整个人也毁了。

  好一点的结局就是不影响正常生活,在讲武堂任教师,坏一点,估计下半生只能在轮椅上渡过了。

  很多战死受枪伤,为了防止铅中毒加深,最后不得不截肢。

  新军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:‘不怕刀枪工匠,就怕小小铅弹。’

  李通再没有问题,朱慈烺想了想说道:“这次的招魂仪式,朕亲自主持吧,参谋部安排好出行计划,朕要到天津港亲自迎接。”

  李通立刻冷汗下来:“陛下,此事怕有不妥,您还是在京城坐镇,臣愿代替陛下去为战士招魂。”

  朱慈烺摇摇头:“这半年,大明逐渐恢复稳定,朕不可能一辈子躲在皇宫里不出去!

  朕是去见朕的英雄,禁卫军也初步编练完成,连短短的一段京城到天津都不敢去?

  你到底是对朕的安全不放心,还是对自己的能力不放心?京城周边驻扎着二十万军队,能出什么事情!

  不用再劝,朕意以决!”

  李通的话被堵在嘴里,他能说啥,他真的不是怕陛下出问题,他是怕内阁赛伯温他们说他诱导皇上出宫。

  这些文官巴不得皇上一直待在宫里当一尊泥塑菩萨,但是李通知道,这位皇上可不是一个安生的主。

  当太子的时候,十岁就能一个人下江南平定叛乱,在京城的时候,每个月都要出宫数次巡查,对指挥战争比武宗还要热爱。

  参谋部的人都有心理准备,有一天皇上突然说要亲征,他们都不觉得奇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