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武侠小说 > 风云际会问鼎苍穹 > 第七章 天降悟道

  天之道,其犹张弓与?高者抑下,下者举之,有余者损之,不足者补之。

  天之道,损有余而补不足。人之道,则不然,损不足以奉有余。

 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,唯有道者。是以圣人为而不恃,功成而不处,其不欲见贤

 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、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。这是他的社会思想。他以“天之道”来与“人之道”作对比,主张“人之道”应该效法“天之道”。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态平衡的现象归之于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因此他要求人类社会也应当改变“损不足以奉有余”的不合理、不平等的现象,效法自然界的“损有余而补不足”,“损有余以奉天下”,体现了他的社会财富平均化和人类平等的观念。因而,这一章是七十四章、七十五章里“民不畏死,奈何以死惧之”、“民之饥,以其上食税之多”这一思想的继续和发展,表达了老子对统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,对生活艰难困苦的同情。所以,这是《道德经》所有的人性一面,是其精粹。

  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以其无以易之①。弱之胜强,柔之胜刚,天下莫不知,莫能行。是以圣人云:“受国之垢②,是谓社稷主;受国不祥③,是为天下王。“正言若反④。和大怨,必有余怨;报怨以德①,安可以为善?是以圣人执左契②,而不责③于人。有德司契,无德司彻④。天道无亲⑤,常与善人。信言①不美,美言不信。善者②不辩③,辩者不善。知者不博④,博者不知。圣人不积⑤,既以为人己愈有⑥,既以与人己愈多⑦。天之道,利而不害⑧。圣人之道⑨,为而不争。盛神中有五气,神为之长,心为之舍,德为之大;养神之所,归诸道。道者,天地之始,一其纪也。物之所造,天之所生,包宏无形,化气先天地而成,莫见其形,莫知其名,谓之神灵。故道者,神明之源,一其化端,是以德养五气,心能得一,乃有其术。术者,心气之道所由舍者,神乃为之使。九窍十二舍者,气之门户,心之总摄也。

  生受于天,谓之真人;真人者,与天为一。内修练而知之,谓之圣人;圣人者,以类知之。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。知类在窍,有所疑惑,通于心术,心无其术,必有不通。其通也,五气得养,务在舍神,此谓之化。化有五气者,志也、思也、神也、德也;神其一长也。静和者,养气。气得其和,四者不衰。四边威势无不为,存而舍之,是谓神化。归于身,谓之真人。真人者,同天而合道,执一而养万类,怀天心,施德养,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。士者通达之神盛,乃能养志。

  养志者,心气之思不达也。有所欲,志存而思之。志者,欲之使也。欲多则心散,心散则志衰,志衰则思不达。故心气一则故不徨,欲不徨则志意不衰,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。理达则和通,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,故内以养志,外以知人。养志则心通矣,知人则识分明矣。将欲用之于人,必先知其养气志。知人气盛衰,而养其志气,察其所安,以知其所能。志不养,则心气不固;心气不固,则思虑不达;思虑不达,则志意不实。志意不实,则应对不猛;应对不猛,则志失而心气虚;志失而心气虚,则丧其神矣;神丧,则仿佛;仿佛,则参会不一。养志之始,务在安己;己安,则志意实坚;志意实坚,则威势不分,神明常固守,乃能分之。实意者,气之虑也。心欲安静,虑欲深远;心安静则神策生,虑深远则计谋成;神策生则志不可乱,计谋成则功不可间。意虑定则心遂安,心遂安则所行不错,神自得矣。得则凝。识气寄,奸邪得而倚之,诈谋得而惑之;言无由心矣。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,待人意率之交会,听之候也。寄谋者,存亡之枢机。虑不会,则听不审矣。候之不得,寄谋失矣。则意无所信,虚而无实。故寄谋之虑,务在实意;实意必从心术始。

  无为而求,安静五脏,和通六腑;精神魂魄固守不动,乃能内视反听,定志虑之太虚,待神往来。以观天地开辟,知万物所造化,见阴阳之终始,原人事之政理。不出户而知天下,不窥牖而见天道;不见而命,不行而至;是谓道知。以通神明,应于无方,而神宿矣。

  分威者,神之覆也。故静意固志,神归其舍,则威覆盛矣。威覆盛,则内实坚;内实坚,则莫当;莫当,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,如其天。以实取虚,以有取无,若以镒称铢。故动者必随,唱者必和。挠其一指,观其余次,动变见形,无能间者。审于唱和,以间见间,动变明而威可分也。将欲动变,必先养志以视间。知其固实者,自养也。让己者,养人也。故神存兵亡,乃为知形势。

  散势者,神之使也。用之,必循间而动。威肃内盛,推间而行之,则势散。夫散势者,心虚志溢;意衰威失,精神不专,其言外而多变。故观其志意,为度数,乃以揣说图事,尽圆方,齐短长。无间则不散势者,待间而动,动而势分矣。故善思间者,必内精五气,外视虚实,动而不失分散之实。动则随其志意,知其计谋。势者,利害之决,权变之威。势败者,不可神肃察也。

  天地无极,人事无穷,各以成其类;见其计谋,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。转圆者,或转而吉,或转而凶,圣人以道,先知存亡,乃知转圆而从方。圆者,所以合语;方者,所以错事。转化者,所以观计谋;接物者,所以观进退之意。皆见其会,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。

  损悦者,机危之决也。事有适然,物有成败,机危之动,不可不察。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,言察辞,合于事。悦者,知之也。损者,行之也。损之说之,物有不可者,圣人不为之辞。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,故辞不烦而心不虚,志不乱而意不邪。当其难易,而后为之谋;因自然之道以为实。圆者不行,方者不止,是谓大功。益之损之,皆为之辞。用分威散势之权,以见其悦威,其机危乃为之决。故善损悦者,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,转圆石于万仞之谷。而能行此者,形势不得不然也。

  观天之道,执天之行,尽矣。故天有五贼,见之者昌。五贼在乎心,施行于天。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天性,人也;人心,机也。立天之道,以定人也。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;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;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;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;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知之修炼,谓之圣人。

  天生天杀,道之理也。天地,万物之盗;万物,人之盗;人,万物之盗。三盗既宜,三才既安。故曰:食其时,百骸理;动其机,万化安。人知其神而神,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。日月有数,大小有定,圣功生焉,神明出焉。其盗机也,天下莫能见,莫能知也。君子得之固躬,小人得之轻命。

  瞽者善听,聋者善视。绝利一源,用师十倍。三返昼夜,用师万倍。心生于物,死于物,机在于目。天之无恩而大恩生。迅雷烈风,莫不蠢然。至乐性余,至静性廉。天之至私,用之至公。禽之制在炁。生者死之根,死者生之根。恩生于害,害生于恩。愚人以天地文理圣,我以时物文理哲。人以愚虞圣,我以不愚虞圣;人以奇期圣,我以不奇期圣。故曰:沉水入火,自取灭亡。自然之道静,故天地万物生。天地之道浸,故阴阳胜。阴阳相推,而变化顺矣。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,因而制之至静之道。律历所不能契。爰有奇器,是生万象,八卦甲子,神机鬼藏。阴阳相胜之术,昭昭乎进于象矣。

  《周易》这个系统并不使用天干、地支这一套完整的系统。虽然《周易》的卦辞中有“先甲三日,后甲三日”和爻辞中有“先庚三日,后庚三日”的句子,但这决不是用干支来推导卦象。天干地支系统要远早于八卦的产生时间,大约比伏羲要早至少一千年以上的天皇氏、地皇氏、人皇氏开始,干支就已经基本成型,而八卦则是伏羲之后的事了。而将八卦与干支混用则至少要到春秋才开始。

  天道影响并决定着地道的发展变化,地道影响并决定着人道的行为和思想。周期性。

  认为五贼为“命、物、时、功、神”,这本来算是正解,可惜多数人还是看不明白其中的道理。这一现象可以通过百度搜索一下就知道了,许多回答五贼问题者,多数原样粘贴古文,不再解释,因为他也解释不出其中的意思来。

  五行之说因不值一驳,所以小雅只对命、物、时、功、神这个五贼(其实应该叫“五害”才准确)加以说明。首先,这个“贼”字是站在“被害”之人的立场来说的,否则就应该称之为五德。为什么“德”与“害”意义完全相反,却能表示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人?这还是因为立场不同,所谓敌人之敌人就是我的朋友这一类意思。

  1.贼命:就是害你性命。一个人只要不是神仙都会死亡,这是老天要你的命。有人是生病死的,有人是车祸死的,汶川百姓是地震死的,总之,是老天要你死的。一件事情也是有生有灭,也是老天要灭。所以,“贼命”告诉你一个真理:如果有人得罪了你,而你又想报仇,你不用担心打不过对方,你只要好好地活着,只要快乐地活着,只要你活得比仇人时间长,老天会替你报仇的。

  2.贼物:就是侵害你的财物。农民辛辛苦苦地忙了一年,到头来一场虫灾让农田棵粒无收,这是老天贼物。一位工薪阶层的人,忙碌了几十年买了一套商品房就花完了所有的积蓄,甚至有人还没有来得及住进去房子就轰然倒塌,一生辛苦挣来的财物一下子就没了。几十位画家从马来西亚高高兴兴地回家,马航突然就失联了。这些都可以说是老天贼物,当然你也可能是老天的帮凶。例如树上长的果子,并非你的劳动成果,你却采下来吃了,对果树来说这是老天贼物。

  3.贼时:就是在某个恰当的时候做了恰当的事。我们都知道《春江花月夜》是千古名唱,可张若虚就此一篇属于经典之作,其它几篇流传下来,水平实在不怎样。有些明星就会唱那么一两首歌,却就是成名了,此后唱歌一直平平如也。也有些将军就是在关键时刻出了一把力,却封侯拜将功劳很大,相反有人出生入死立下了大功,却在关键时刻犯了一点小错就身败名裂。

  4.贼功:就是轻易取得他人的功绩。。这样一个无功而有功之人可谓贼功之典范。历史上有许多类似的情况,比如有些元帅就几乎没有什么战绩,却这就是一个贼功,一个被贼功的典型例子。

  5.贼神:就是主心骨没了。贼命、贼物、贼时、贼功,所损害的只是一人一物之事,而贼神则是一个家、一个国、一个团体就完了。

  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。

  明白了上述道理,那么把握自己的命运就不再是老天控制,而是自己决定。这就是说,人的命运是可以改变的,通过修养、修行、修身,使自己永远身心健康,一切变化都了然于心,这就是孔子所说“七十而从心所欲,不逾矩”。如果你真能这样,你也就是圣人了。

  天发杀机,移星易宿;地发杀机,龙蛇起陆;人发杀机,天地反覆;天人合发,万变定基。

  天发杀机,不过是自然灾害,地发杀机,也不过是自然灾害,而人发杀机,天地都无能为力,所以古人云“天作孽,犹可违;人作孽,不可活。”更何况人作孽必须伴随天作孽,老天会降灾害于人类,以示惩戒,但这样一来,苦的一定是百姓,所谓“兴,百姓苦;亡,百姓苦。”果真这样,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了,因为百姓不能活,这就是道之必反、否极。

  性有巧拙,可以伏藏。

  虽然人具有这种改天换地的能力和心性,但也并不是一直处于这样的状态,人的最大潜能都是处于伏藏状态,一旦发挥出人的潜能,夸张一点说,什么事情都可是以实现,所谓“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”。我们作为一个常人,在做事业方面,不能什么事都无所不用其极,要有所伏藏,为什么呢?

  因为任何事情都是有得必有失,能大富大贵者一定是经过各种九死一生的危险,真的能成功者百分之一都不到。那些打江山之人,无论是刘邦、朱元璋还是成吉思汗,哪个不是在死亡线上滚过来的。就说国民党、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前,有多少先烈为之赴汤蹈火而牺牲,即使没有死而成了功臣,结果还是不得好死。所以,伏藏之要是被众多注家所忽视,实为点睛之笔。常人只看到有成就之人光辉的一面,却看不到另一面,另一面才是“阴符”。

  九窍之邪,在乎三要,可以动静。

  既然人的性情需要伏藏,但仍有一个问题,即长期不用,则人之潜能将会丧失,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?那就是潜藏之物要经常拿出来“晒晒太阳”,也就是阴符必须经常与阳符相沟通、交流、互通有无,更新一些过时的内容。“九窍”是指人身九窍,头部七窍为两眼、两耳、两鼻、一口,下身还有2窍以排污之用。“邪”,这儿指想像不到的功能。对于人身之九窍,常人是日用而不知其功用。“三要”即耳、目、口三者。耳目用于获取信息,口用于发布信息,信息之一入一出谓之“动静”。

  火生于木,祸发必克;奸生于国,时动必溃。

  既然九窍三要为动静之门,那么门户开大了就会出问题。木是主生长的,火是主兴旺的。这本来是好事,但你看不到好事背后的阴符,即祸事也从中产生,祸福永远是相连的,恩害也永远是相连的,所以老子也告诫我们“福兮祸之所倚,祸兮福之所伏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