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三国之北方苍狼 > 第七十三章 夯实根基

  “人口方面,我已安排李鼠大量收留流民、购买奴隶家仆运往辽东。辽东本就是避祸之地,我已命人将之世外桃源的形象宣传至天下十三州,后续前来人口估计不在少数。”

  “新纳入人口要做好基本的吃食、住房和医疗卫生保障等,并为其安排工作,确保其能自食其力。此次前来的族人安置工作就作为模板,以后都依此流程安排。实时总结经验,有任何不妥或需要改进的地方尽快完善。”

  “民为国基,谷为民命。辽东偏远寒冷,种植五谷多以小麦为主,一年只收一季,但土地肥沃、水源充足,偌大的平原亟待开发,只要开发得当,养活数百万人轻而易举。”

  “待秋收结束后,务必尽快开垦耕地、兴修水利,同时注意土地轮耕、生态保护。新开垦的土地可上交官府换区粮食,或者归开垦人所有,三年内无需交税。此前我们在辽东暗中储藏了大量的粮食,尽快分发更换,确保粮食实时更新,避免腐烂。”

  “我这里还有不少特别培育的粮种,生长速度快且耐寒高产,于秋收后尽快大规模安排人手进行耕种,明日开春前应该可以长成。种植之时,要分布辽东各县村,确保百姓都知晓,方便我们明年开春推广新的粮种。”

  没有足够的粮食打底,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的。

  李兴为什么敢这么折腾,就是因为有着元珠这件大杀器,特意培养的粮种经过元珠内的灵水浸泡后,无论是生长速度还是产量都要强上太多,若是认真耕种,亩产翻番都不是不可能。

  而且这些粮种多是因为灵水浸泡才有如此产量,待粮食成熟后作为二代粮种,已没了那般功效,至多产量比之寻常粮种多上一两成就不错了,而待第三代时,已然与寻常粮种无异。不用担心会泄露外传、为敌所用。

  “粮食耕种、施肥等技术,此前李鼠已经通过不断实验和请教老农整理完毕,此次借助冬种生产之机,务必要尽快推广。百姓多不识字,便由有经验的老农亲手教授,并进行考核,教会一个奖励一个,力度要大,参考工匠的模式。”

  时代的局限性,世家豪门视百姓如牛羊,自然不会过多关注,百姓的耕种技术相对落后。

  不是没有人总结技术,而是没人推广,毕竟百姓多没有文化无从学起,世家豪族又饿不到,甚至还希望百姓不要吃得太饱才好听话,自然也不愿意教。

  “李猪,这些事情都由你来负责。”

  “是。”

  粮食是一切的根基。

  手握诸多利器,面对即将而来的乱世,李兴这几年不囤积个几千万石粮食、不种出个几百万亩良田就怪了。

  “辽东发展所需钱财海量,商业至关重要。此后,取消一切城门税等固定税,转为在城内设置专门的交易区及沿街店铺,对照商人经营收入按比例收取商业税,区域划分和税收比例李牛你自己把握。”

  “辽东道路狭隘,车辆难以通行,故而商旅不多。通往辽西、右北平的道路须得好好修整。此外,以官府的名义在辽东各县、辽西西南和各港口开设钱庄,便于商贾提取贸易所获的钱财。钱庄存取铜钱一概免费。”

  这个时代交通不便,不说是货物,便是钱币也难以运输。商人交易多以铜钱为主,每次交易后带着几大车铜钱也不便于赶路。

  李兴现如今提出这一点,是为了便于商贾贸易。日后推广开来,这便是银行的雏形,不过现在,还不适合跨度太大,得徐徐图之,建立稳固的信用体系。

  “发展经济,水路至关重要。现已从江东招募了大批的造船工匠即将到位,但依然不够,此后还要不断招募并自行培育。辽东港口的建设要全面铺开,确保水路畅通,方便商道,并为之后攻取三韩、倭国等地做好准备。”

  辽东地区大片平原,东西两侧皆为连绵险峻山脉,道路不变、难以通行,只要稍加注意便无需担心中原进犯和三韩来袭。

  北面连接茫茫草原,唯有横穿辽东平原中央的辽河阻挡,难以防守。

  这也是辽东地区一直未得到大规模开发的原因之一。面对背面草原的大口子,没有强盛的骑兵,辽东发展起来也只会沦为草原民族的狩猎场。

  李兴有底气于此发展,便在于手下强横的骑兵。

  而辽东以南则同样是平原地带,临近大海。

  海运的便利和低成本,李兴比谁都知晓。

  只是这个时代多是河船,无有海船,而且对于海上的气候缺乏了解,罗盘等导航用物也应用不多。

  致使海运在常人眼中与赌博无异,覆没的可能性过大,运气好便赚的盆满钵满,运气不好便石沉大海,多数船只都只敢沿着海岸线航行。

  “此前关注的诸多人才,如今,有些年岁不小的也该开始收拢了。李猴,你配合李鼠负责此事,若是对方答应便以我辽东太守的名义进行辟除。注意,手段一定要温和,先试探一番,若是对方不愿也不必强逼。”

  “当然,那些我标注的人该怎么办就怎么办。比如贾诩和麴义,都是关西世家豪门旁支,以陇西李氏的牌子将之招来不难,手段可以强硬些,但态度一定要好。什么条件都能满足,我只要他们人必须过来。”

  这基本是历史穿越者必做之事,李兴自然不可能放过。

  一些人才尚未长成,李兴不便现在便将之征召,还有很多背景深厚或者已为一方县官,诸如荀氏和孙坚,李兴也难以将之招来,但那些现为白衣或者小吏的,李兴自不会放过。

  “此事至关重要,切记不可大意。务必要慎之又慎!”

  “明白!”李猴郑重道。

  “群贤阁和典籍阁的打造务必尽快,要让前来的名士得以礼遇重视。各家典籍,无论高低,但凡有可取之处,皆收集至典籍阁内,并留好副本,免费供士子借阅。”

  求贤若渴、重视书籍,自是不必多言,非但等广纳人才,也可以散名望于天下。

  “旭日阁要尽快铺开,先从稚子开始进行培养,分为九级。定级以考核为准,每年通过考核方可升级。现在人手有限,招收学童不会过多,要认真从各处选拔,择质朴灵性之孩童进行培养。”

  招揽人才终究限制颇多,李兴还是更看重于自己培养。

  无需多拔尖的人才,只要这些人才忠心能干,有足够的小吏在,便可健全整个统治体系。

  后世的九年义务教育在李兴眼中便是最佳利器。

  但碍于时代的局限性,想全面照搬不现实,李兴只能不断尝试改进。

  毕竟现在他管理的是整个辽东,而不仅仅是他此前的小部落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