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我的三国有些乱 > 第九十九章,长安来人

  袁绍与公孙瓒对峙双武之地月余,不分胜负,早有人报知长安的董卓。董卓召过李儒相商。

  李儒自虎牢关一战后,就已经对董卓失去了信心。就是从洛阳迁都长安后,也只是将各个关隘要害处安排好,其他事不管不问。

  其实对天下局势,李儒比董卓更明析,就是公孙瓒,刘备,曹操,袁绍争夺冀州,李儒也是无比清楚。

  董卓相召的原因,李儒本就先知道,对董卓相问,有点敷衍地说:“袁绍与公孙瓒,亦当今豪杰。现于冀州双武之地厮杀,难分胜负,都是骑虎难下之势,宜假天子之诏,差人往而和解之。二人必感相国之德,必顺大师矣。”

  公孙瓒和袁绍是什么人?李儒心中明白得很。别说董卓假借天子诏书和解,就是出兵帮其打败对手,他们一样要砍董卓。李儒之所以这样建议,不是敷衍又是什么?

  “善!就依文优之见。”董卓拍着肥肚大腹笑道:“不知派谁为使可行?”

  “太傅马日磾,太仆赵岐可胜任。”李儒微低着头说:“事不宜迟,即刻可赍诏前去。”

  即日,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带着一队人马,奉诏前往冀州双武之地调解袁绍和公孙瓒之间的争斗。

  “军师,贾大人求见。”李儒刚回府不久,门外亲卫就进来禀报。

  “请,快请!”李儒一听禀报,连声说:“算了,算了,还是我去正门迎一下吧!”

  “你这个老毒物,不在陕西辅助牛将军,怎么跑到长安来了?”李儒小跑来到大门口,一手挽着贾大人贾诩,一边笑道:“文和,别来无恙呀!”

  贾诩,字文和,凉州姑zangren。东汉末年至三国初年着名谋士,军事战略家,曹魏开国功臣。

  贾诩原为董卓部将,董卓死后,献计李傕,郭汜fangong长安。李傕等人失败后,辗转成为张绣的谋士。张绣曾用他的计策两次打败曹操,官渡之战前他劝张绣归降曹操。

  官渡之战时,贾诩力主与袁绍决战。赤壁之战前,认为应安抚百姓而不应劳师动众讨江东,曹操不听,结果受到严重的挫败。曹操与关中联军相持渭南时,贾诩献离间计瓦解马超,韩遂,使得曹操一举平定关中。

  在曹操继承人的确定上,贾诩以袁绍,刘表为例。暗示曹操不可废长立幼,从而暗助了曹丕成为世子。

  黄初元年,曹丕称帝,拜其为太尉,封魏寿乡侯。曹丕曾问贾诩应先灭蜀还是吴,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,曹丕不听,果然征吴无功而返。

  黄初四年,贾诩去世,享年七十七岁,谥曰肃侯。尊其为魏晋八君子之首。贾诩精通兵法,着有《钞孙子兵法》一卷,并为《吴起兵法》校注。

  贾诩,人称毒士,奇谋百出,算无遗策。在三国时期,曾侍奉多个不同的主公,其作为被人称为文和乱武。

  身在乱世之中,贾诩不仅出计必成,而且能够审时度势懂的进退,可保全家人和己身,堪称三国中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之一。

  贾诩生于公元147年,现在已经是中年人,再加上其貌不扬,若非李儒深知其人其能,都会以为是个人畜无害的家伙。

  说来也奇怪,贾诩除了危及自身,一般都会闭口不言。也正因为如此,身为当今天下顶级智者,却名声不显,甚至董卓也只知道帐下有这么一个叫贾诩的人。也就是说贾诩吃着董卓的俸禄,并没为董卓集团出多少力,类似如客卿的地位。

  当然,董卓集团中还有个李儒,对贾诩无比重视。这也是董卓率部入洛阳,李儒让贾诩辅佐牛辅守董卓老家陕西的原因。有贾诩在,李儒无后顾之忧。

  “还好,还好!”贾诩带着人畜无害的微笑,点着头说:“文优呀,都进入关中了,陕西就不会有失,我就想入长安养老。这不,刚入长安就来你这里报到。”

  “养老?还早呢!”李儒大惊小怪地说:“来长安就来长安吧,陕西也确实不那么重要了,没有你盯着也无所谓。不过这天下正乱呢,你还有得忙!”

  “忙?”贾诩扯了扯眉毛说:“文优你自己都袖手旁观,我忙又有何意义?”

  “嘘!”李儒左右看了一眼,扯着贾诩走进了府内书房中,让人上过香茶和点心后,屏退左右,将书房关上。

  “文和,不是我袖手旁观啊!”李儒痛心疾首地说:“相国大人变了,一门心思寻欢享乐,再无鲸吞天下之心,再无定鼎中原之志,我又如之奈何?”

  “我也说啊,争夺冀州,众诸侯打得不亦乐乎,正是我们坐山观虎斗收取渔翁之利时,相国大人还派人假天子之诏而和解之。”贾诩笑道:“就算别人看不明白,文优绝对清楚。”

  “清楚有什么用?”李儒端起香茶饮了一口说:“当时在虎牢关前就可将天下诸侯一网打尽。可是相国大人死活要回关中。坐收渔利也没什么意义了。”

  “文优,你说句实话,就这么让相国大人自生自灭,让西凉铁骑这天下强兵四分五裂,以至烟消云散!”贾诩目不转睛地盯着李儒说:“你可是他们的军师,他们的主心骨啊!”

  “天下强兵!”李儒念叨了一句,开始闭目沉思起来,半天才开口道:“文和,你素知我之志向。光有天下强兵并不能达成,我又不能为人主。”

  “文优之志向我是知之久矣!”贾诩目露精光地说:“说到这,有个问题我一直如梗在喉,不知可否一问?”

  “问吧!”李儒放下茶杯说:“其实我知道你贾文和想问什么,是不是想问我为何不能为人主是吧?”

  “然也!”贾诩笑着说:“西凉军及西凉诸将对文优敬若神明,就算没相国大人的命令,文优对他们也是如使己臂。又怎么不能为人主呢?”

  “有这么几个原因。”李儒组织了一下言词说:“首先,我不适合为人主,这有我个人的脾气性格等原因。为人主必要有过人的气魄和心胸,我没有。其次,我平生所学就是为人查缺补漏,非帝王人主之学。最后,我曾对授业恩师发过毒誓,绝不自立为王而乱世道。”

  “我明白了!”贾诩表示十分理解地点头,又苦笑道:“你若真不管不问,不知要平添多少冤魂,岂不与你文优平生之志相背!”

  贾诩并没有怀疑李儒所说,因为李儒没必要骗他。再说要做一个人主,尤其是一个成功的人主不简单。这个有点玄,绝不是拉起一支兵马就是人主。

  三国时期诸侯混战,大浪淘沙之下也只剩曹孙刘三家。势大如公孙瓒,袁绍之流,也只不过如流星过隙。李儒之言还是有道理,也是可信的。

  “破而后立,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。”李儒有点高深莫测地说:“汉武可以中兴大汉,万一又横空出一个绝世人物呢!谁又知道呢?且这么着吧!”

  “破而后立?且这么着吧!”贾诩有点呲牙咧嘴地说:“你军师都这么豁达,就当我这个养老之人什么都没说,也没问过。”

  “嗯,今天我就宴请你这个养老之人。我们好好喝个痛快!”李儒和贾诩相视大笑,笑声传遍了李儒的府邸。

  ……

  太傅马日磾和太仆赵岐奉诏带着一队人马出长安,过函谷关,经洛阳,马不停蹄地向冀州而来。

  马日磾,字翁叔,扶风茂陵人。东汉中后期大臣,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。马日磾年轻时即继承马融学说,以才学入仕。

  马日磾曾任谏议大夫,与蔡邕,卢植等人东观典校官藏的《五经》记传,并参与续写《东观汉记》。后历任射声校尉,太尉,太常等职。其人有才,还历任三公,最后于寿春忧愤而亡。

  赵岐,字邠卿。京兆长陵县人。东汉末年经学家,画家。别的不说,赵岐是这个年代少有的长寿之人,史料记载赵岐活了九十多岁,最后安然逝于荆州。

  不提马日磾,就是年近八旬的赵岐,董卓以其为使出使关东,真不怕路上挂掉?也说明李儒是多么的随意。当然,也可以说是德高望重才好调解纷争。

  在汉代,四五十岁就可自称老夫,在平均年龄四十多的年代,八旬的赵岐真可谓活化石,是人就得捧着,倘若来个假摔碰瓷什么,还真收不了场。

  也可能就因为赵岐为使,袁绍一听到消息,放下军务,率麾下文臣武将离武强百余里迎接马日磾和赵岐使团。除了说表示尊重,也不排除袁绍与公孙瓒打得很无奈。

  袁绍接到使团一行,非常热情地款待着,好酒好菜伺候着,还安排了不少妙龄美女歌舞助兴,也不怕折了老人家的老腰。

  “本初呀,别打啦,平分冀州就平分冀州,再打下去只会便宜董卓恶贼,不知何日才能帮陛下脱离董卓魔掌。”太仆赵岐在酒席间直言不讳地说:“我也不知董贼为什么会卖这个好!”

  “老太仆,一切就听您的!”袁绍神色恭敬地说:“不知这冀州如heping分法?再说这公孙瓒会依言退兵么?”

  “看下诏!”太傅马日磾将诏书随意扔给袁绍说:“公孙瓒管中山,清河,渤海,河间四郡国,其余的由你管辖。公孙瓒都已经武力占领了这四地,不让给他又能如何?”

  “太傅大人,这渤海郡能划给我么?”袁绍明知不可能,还是心存希冀地说:“凭两位大人的声望,他公孙瓒不能不听吧?”

  “本初,你就知足吧!”赵岐直言不讳道:“你这冀州牧都于法理不合,韩文节之死你难脱干系。再说以现在的局势,渤海郡于你是块飞地,就算公孙伯圭给你,你守得住吗?就这样吧,想办法进攻长安,救陛下和文武百官于水深火热之中才是你这个盟主的要务。”

  如果说别人这么说袁绍,袁绍肯定不依。那么赵岐这么说,完全是老人家教育年轻人,何况赵岐一点也没说错,袁绍确实做得不地道。

  袁绍图谋冀州约公孙瓒出兵,这是天下皆知的事。韩馥之死不就是被袁绍逼死的么!如今公孙瓒可是名正言顺来平分冀州,袁绍还真无从反驳,只好唯唯应诺。

  “至于说公孙瓒会不会退兵?我想他根基在幽州,不退兵又能如何?”赵岐对袁绍的表现表示满意,不介意地提点道:“他已得到了这次出兵想要的,应该巴不得找个台阶收兵罢战。”

  马日磾和赵岐一行人在袁绍处歇了一晚,次日在袁绍派专人护送下来到了公孙瓒处。公孙瓒也是率众出十里而迎,极尽隆重和尊重之举。

  “伯圭不错,不愧为子干的高足,幽燕之地得以安宁,诸胡不敢妄动,其功不可没!”赵岐捋着几根稀落的胡须,训斥侄孙一般对公孙瓒说:“不过置边疆而不顾,在冀州大动干戈就不对了。”

  “老太仆呀!我只是应袁绍那个伪君子之约而来。”公孙瓒涎皮赖脸地说:“我可从来没有图谋冀州之心,更不会做过河拆桥的绝情事。”

  “伯圭,你可别得了便宜还卖乖!”赵岐指着公孙瓒的眉毛说:“擅离职守,乱动刀兵,都是诛灭家族之大罪。如今也得了冀州四地,还不班师回幽州去戍边?保家卫国,抗胡戍边才是你公孙伯圭该做的事呀!”

  “行!都听太仆大人您老的!不过这冀州四地可都由我说了算。”公孙瓒点头哈腰地说:“您老可慢点儿,我可办好了酒席等你们。”

  “可有逍遥醇酿中的神仙醉?”赵岐有幸在先帝灵帝那儿饮过一小杯神仙醉,真是念念不忘呀,经常说白活了近百载。

  “有,不多,不过两位老大人这一人一小坛还有准备了。”公孙瓒实话实说道:“这一般的逍遥醇酿易得,而其特酿的神仙醉,我也是有份额的,酿制不易,产出有限。”

  “明白,明白!”赵岐一改老态龙钟,腰杆一直小跑起来,吓得公孙瓒大呼小叫:“老太仆大人啊,酒又不会跑,您若有个闪失,我担待不起呀!老的天讷!”

  “别大惊小怪!”赵岐瞪了公孙瓒一眼说:“别以我不知道,有了冀州四郡,那刘玄德小子能少了你这美酒。你一回幽州,这四郡还不是那小子的!记住啊,一小坛神仙醉可不够,万一没有,快马去那小子那里运来。”

  “好,好!要多少由您老说了算,太不了我把自己的份额全送全送。”公孙瓒才知道什么叫老而不死是为妖。在这些久经宦海沉浮的老人家面前,什么都心知肚明得很。

  “这还差不多!”赵岐一听,放慢了脚步,拍了拍双手说:“伯圭呀,记得传一句话给玄德那小子。”

  “您老请说!”公孙瓒知道这是赵岐因美酒而回报一二,对刘备必有裨益,不由弯腰恭声道:“我必带到。”...看书的朋友,你可以搜搜“蓝色中文网”,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。